24岁,晟迈声测管,他指出进口设备软件设计中的不合理;26岁,晟迈声测管,拿到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;30岁,晟迈声测管,被聘为“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,晟迈声测管,获得“国家**青年基金”资助;34岁,晟迈声测管,担任科技部“973”项目“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”**科学家;37岁,晟迈声测管,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;47岁,晟迈声测管,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…… 在学术科研的路上,晟迈声测管,徐涛一直都走在同龄人的**。 在徐涛看来,晟迈声测管,这缘于自己能够早早地找到喜欢的方向。“很多人没有确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,晟迈声测管,对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就没有激情。一旦选择了喜欢的方向,晟迈声测管,就会很*沉下心来投入进去。”徐涛说。 徐涛大学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广泛阅读,晟迈声测管,有意识地挖掘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。“后来发现生命科学这个领域还有很多科学问题没有回答,晟迈声测管,自己又很感兴趣,晟迈声测管,觉得这应该是自己追求的方向。”大三的时候,晟迈声测管,学自动控制工程专业的徐涛开始主动钻研起生命科学的问题。 那时徐涛的一名高中同学在同一所学校读生物系,晟迈声测管,他就找这名同学要了课程表、借了相关书籍,晟迈声测管,一边蹭生物系课程,晟迈声测管,一边自己钻研。课余、周末的时间,晟迈声测管,徐涛**会就去实验室做实验。 喜欢的领域一点点向徐涛打开大门。后来,晟迈声测管,徐涛开始跟着老师做课题,晟迈声测管,渐渐地,晟迈声测管,他的思考和疑问也多了起来。 一次,晟迈声测管,他接触到国外进口的、较先进的膜片钳设备,晟迈声测管,带着好奇,晟迈声测管,徐涛想知道这台设备的程序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。“幸运的是,晟迈声测管,那时还能找到源代码。”徐涛借助自己本专业的知识,晟迈声测管,很快发现程序设计里有一个不完善的地方,晟迈声测管,并做了修改。 1994年,晟迈声测管,这一软件的开发者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内尔教授到徐涛所在的学校访问。24岁的徐涛当时还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,晟迈声测管,便当面向内尔提出了这一问题。 原来,晟迈声测管,这一问题确实存在,晟迈声测管,而且内尔教授已经在新的版本中作了修改。 正是这次提问,晟迈声测管,让徐涛被内尔教授邀请到德国马克斯·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接受联合培养,晟迈声测管,由此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科研环境和科学理念。